浦發銀行南寧分行招聘面試:辯論互聯網金融公司轉型-管培生面經
通知上說這次參加浦發銀行南寧分行管培生面試有55人,總共到達現場是30來人。
首先,早上到達面試現場后,先按照浦發銀行工作人員安排簽到,隨后沒人一張A4紙張,用樹、人、房子自己畫畫,很多人(包括我)都一臉懵逼。
?
浦發銀行南寧分行面試一面:8個人一組(這8個人還分成了A組和B組)進行無領導案例討論,我們小組的題目是:
?每個面試者有3分鐘閱讀題目,7分鐘時間做觀點陳述,然后約20分鐘自由辯論,最后達成一致轉型方案進行3分鐘陳述。
小組A共4個人作為策略1方,小組B共4個人作為策略2方,坐在桌子兩邊開始辯論。
中午11點28分左右我收到了通知要參加二面,基本上剩下只有一半人。?
浦發銀行南寧分行這次下午面試是結構化面試,首先要進行自我介紹1分鐘,還要1分鐘左右把上午的畫畫做下解析,接下來是按照簡歷問了一些問題,比如:在大學里與同學相處時,遇到過什么困難,如何解決的?還有一個角色情景模擬面試,題目很像http://sh-miaosheng.com/question/1281?這個題,總之是你作為銀行引導人員,遇到了某件突發事件,然后如何向儲戶(面試時把面試官當儲戶)道歉并解釋。
首先,早上到達面試現場后,先按照浦發銀行工作人員安排簽到,隨后沒人一張A4紙張,用樹、人、房子自己畫畫,很多人(包括我)都一臉懵逼。
?
浦發銀行南寧分行面試一面:8個人一組(這8個人還分成了A組和B組)進行無領導案例討論,我們小組的題目是:
在新時期下,互聯網金融公司面臨轉型危機,有兩個策略(1、消費金融,2、農村金融平臺)
這個題目已經有朋友分享過,好像是北部灣保險公司的面試題目。
?每個面試者有3分鐘閱讀題目,7分鐘時間做觀點陳述,然后約20分鐘自由辯論,最后達成一致轉型方案進行3分鐘陳述。
小組A共4個人作為策略1方,小組B共4個人作為策略2方,坐在桌子兩邊開始辯論。
中午11點28分左右我收到了通知要參加二面,基本上剩下只有一半人。?
浦發銀行南寧分行這次下午面試是結構化面試,首先要進行自我介紹1分鐘,還要1分鐘左右把上午的畫畫做下解析,接下來是按照簡歷問了一些問題,比如:在大學里與同學相處時,遇到過什么困難,如何解決的?還有一個角色情景模擬面試,題目很像http://sh-miaosheng.com/question/1281?這個題,總之是你作為銀行引導人員,遇到了某件突發事件,然后如何向儲戶(面試時把面試官當儲戶)道歉并解釋。
沒有找到相關結果
已邀請:
1 個回復
張清蘇
贊同來自:
一、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之辨
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之辨的意義在于,如果我們認同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顛覆性,那么對金融的顛覆必定來自于互聯網金融,而不是把互聯網僅僅視為一個新技術的金融互聯網。因為傳統金融業難以改變自己的行業視角,無法從精神層面接受互聯網自由、平等、開放的革命性。不久前某大行前行長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文章,明顯露出自身難以逾越的局限。而騰訊與平安的合作告吹,不僅打消了互聯網企業試圖通過融合進而顛覆傳統金融的念頭,可能也打破了傳統金融企圖借助互聯網技術鞏固自身地位的幻想。
金融企業之間、互聯網企業之間、金融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多方大戰已經開始。無論如何定義顛覆性,AOL可以收購時代華納,騰訊就可以有收購平安的野心,因為銀行資產規模再大也有估值的上限。然而,互聯網要顛覆傳統金融,則需要更深刻理解金融的實質,從互聯網的角度解構金融存在的邏輯,從金融的命脈入手以減少試錯成本。
互聯網企業也并非一定像其領導人高調宣揚的那樣有互聯網思想。在國內三大涉足金融的互聯網巨頭BAT中,馬云雖然看上去對互聯網的精神有很好的理解,但骨子里似乎殘留著古老的帝王思想。盡管馬云從解決電商的支付問題入手,正在逐步形成包括支付寶、阿里小貸、余額寶和傳說中的阿里銀行在內的阿里金融體系,但是非要讓我把一個將自己的內部講話編輯出版,還煞有介事地模仿開國領袖偏要掛上《紅旗出版社》名頭的小個子男人,與那些描述了互聯網美好精神的講話連在一起,卻依然感到有些困難。期待馬云的顛覆性似乎存在某種悖論。
從我們在文章開始對創新三個層面的解析上來說,支付寶再牛也只是第三個層面上的技術性創新,可能搶食現有金融機構的蛋糕,但不可能顛覆金融存在的根基。倒是從支付寶衍生出來的余額寶,雖然在目前的金融管制背景下還需要借助天弘基金牌照,才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售貨幣基金,但是借著利率市場化的政策東風,它無疑會大大加速分流儲蓄的步伐,沖擊現有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如果再假以時日,余額寶能夠進一步融合到資源配置的互聯網化進程,可能會對傳統金融業產生真正的顛覆性。
二、互聯網顛覆金融的原因
互聯網的核心是開放共享、平等多元的民主精神,云計算、云存儲和移動網絡技術給每一個個體充分的參與能力,數字、虛擬社區的信息聚合具有實時實現金融業務所需要的信息匯總和處理的潛能,信息的網絡搜索與定向推送功能可以按照需要實現信息的點對點流動,移動智能終端與物聯網技術把人和物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所有這一切整合在一起就具備了顛覆傳統金融業的可能,因為金融業賴以存在的原因除了支付外,更重要的便是資源配置。而無論支付還是配置資源,金融業的核心功能就是專業化的信息收集和處理,即專業化的數據和模型。
金融各業的核心解析:通俗地說,金融業屬于虛擬經濟,不同于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經濟。傳統行業分析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在金融業變得有些不明就里,因為在數字化的金融體系中,這三個流其實都是信息流,不同種類的信息。如果非要借用傳統行業的分析框架,我們可以把金融業看作是經營資金的傳統行業,傳統行業中的物流就是金融業的資金流,傳統行業的資金流可以相應理解成金融業的風險流,因為如同傳統行業的資金是商品的價值體現,金融業的風險是資本的價值體現。信息就是信息,在傳統行業和金融業之間只有具體內容的不同。
三、從互聯網視角看傳統金融的三個層面
筆者近日逛書店時看到黃達教授的《金融學》,明確標明是其中國金融專業之著名教材《貨幣銀行學》的傳承人。那是中國開放資本市場前,各大高校金融專業的核心教材。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最初的金融其實只包含了最基本的貨幣計價和支付功能,百姓存款也只是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的義務儲蓄,并未直接參與資金的融通,而這才正是金融配置資源的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金融最熱鬧的第三方支付只是為方便互聯網交易,解決多機構支付工具的繁雜性而設置的一種中間網絡賬戶,稱得上是一種創新,算不上顛覆,因為它并未觸及到金融的根本核心。
關于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從互聯網的角度來看,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解析金融的特有要素,或者說金融機構存在的邏輯:
資金的匯聚與分散投資。金融機構把分散于企業和個人的閑置資金匯聚起來,經過不同方式的組合,配置給需要資金的企業和個人。其中涉及資金數量、期限、風險定價等組合與分散的因素,根據金融機構不同的中介作用有直接還是間接融資之別,不同金融產品的不同風險特性等。
信息的收集與處理。在資金端,金融機構需要評價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即KYC(Know Your Client)。在資產或項目端,則需要評價項目風險,進行風險定價。海量信息和處理能力是金融機構的寶貴財富和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解決資金供給與需求方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關鍵所在。技術上說,金融業的信息處理就是數據聚合和模型運算。模型代表著各種數學統計運算的經濟學原理和金融邏輯,是對現實世界各類復雜關系的近似模擬。
風險的交易和收益匹配。金融說到底是讓合適的資金找到合適的項目,即資金的風險偏好匹配相應的回報,并通過對復雜風險關系的分解與合并,實現風險的對沖、轉移和交易。單說回報不計風險的資金融通只存在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化資源分配,或者是有意的誤導或欺詐,是不能稱之為資源配置的。
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如銀行、券商、基金、保險(放心保)和信托,在上述三個層面上各有異同之處。解析如下:
商業銀行:資金匯集到銀行作為銀行負債,銀行負責信息處理決定資金投向,銀行承擔整體風險,儲戶只承擔銀行破產風險。儲戶與信貸客戶之間完全隔離,沒有任何資金、信息和風險的直接關聯,所以稱為間接融資。
投資銀行:股權或債券融資中,券商只是過手中介,融資方與投資方的資金、信息和風險三者均直接關聯,中介只是提供推介服務,投資風險完全由投資人自己承擔,所以稱為直接融資。
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與投資銀行的直接融資,在資金、信息和風險三個層面分處兩個極端。其他金融機構則是在這三個方面上進行某種變化。如基金,是在資金層面類似商業銀行,而在信息和風險層面類似投資銀行。信托形式相對更加靈活,但也是在此三個層面上調整變化。保險交由其他專家另行討論。
四、互聯網顛覆金融的可能路徑
真正能夠在我們所說的第一個層面顛覆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創新,應該是從金融存在的核心要素,即資金的匯聚和分散投資、信息的收集與處理、風險的交易和收益匹配這三個層面之一或他們的某種組合中,找到互聯網技術完全或部分替代傳統金融機構和專業人士作用的方法和路徑。用技術創新者理解金融邏輯的技術語言來說,大概就是,從哪里收集什么數據,需要經過何種模型處理,以什么樣的方式發送給誰,目的是給資源配置的各方決策所需的信息,及時、準確、全面。
具體說就是從互聯網上找到現存金融機構從柜臺業務、信貸審批、上市發行、資產管理等過程中所收集的信息,并以互聯網的方式進行處理和傳輸。在資金端就是處理關于資金風險偏好的信息,在資產或項目端就是根據不同的資產種類處理相關的風險收益信息。在投資組合管理上,就是風險的量化和關聯信息。有了互聯網和云技術,其中所需要的各種模型再也無需像現在各金融機構那樣畫地為牢的開發和行業內的重復投入,只要有自己的專家團隊負責參數維護和局限性解釋即可。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現狀與互聯網在其他領域有相似之處,普遍缺乏具有原創性的創新。即使成功者如支付寶也是從模仿國外的已有的技術和模式起家。就像百度之于谷歌、騰訊的QQ之于MSN,支付寶之于Paypal,人人貸之于Zopa。這種從學習國外模式開始,進而尋找在中國最佳落地方式的模仿性創新并非沒有可取之處,然而要實現世界范圍的顛覆性創新,唯有讓互聯網技術深入到事物的核心和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互聯網在金融領域的顛覆性創新更具有某種其他領域無可比擬的優勢,因為金融壟斷必定發生在金融最核心的環節,突破壟斷的努力很可能就是最具顛覆性的嘗試。
但是,顛覆性越強也可能越需要長期的投入,從項目運營的角度,或許長短結合是比較現實的選擇,以短期可以見到的收益彌補長期的投入。所以,除了有大量初始資金投入的項目,顛覆性創新可能會在看似平淡卻能快速盈利的項目中衍生而來,前提是項目團隊中有能夠理解金融本質的專家,并且最好能從一開始就能和技術團隊共同切磋,隨時把握前進的大方向。
五、互聯網顛覆金融的可能形態
金融的民主化。經濟貨幣化、資產證券化之后,金融活動均可通過數字化技術更加高效地實現。傳統金融功能的專業性將逐步淡化,精英與大眾的分野消弭。如同自動檔消除了職業司機和業余司機的差異,數碼單反彌合了職業攝影師和業余愛好者的區別,網絡技術終將淡化金融專業的獨斷,讓大眾有更多的自主能力。股市上的個人投資者早已開始踐行自己用腳投票的民主權利。
金融機構的組織形態。互聯網正重新定義著人們交互的方式,社交網絡讓“世界是平的”不再只是口號,天涯若比鄰的世界中管理原則必然相應調整,金融機構的組織形態注定也要隨之變化。事實上,近年來國外金融機構在管理的集中與分散、前中后臺的流程設置、業務創新與風險管理的融合與平衡等方面一致在不停的探索嘗試。上下級授權式的垂直管理可能會逐步轉向分散式的功能性制衡和監控,縱向的決策鏈條演變成橫向的委員會議事性決策。
金融機構的物理形態。從電話銀行到網絡銀行再到手機銀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買賣正逐漸擺脫柜臺人工及ATM柜員機,“金融脫媒”不僅僅是在行業層面不再需要金融中介,同時也是在操作層面不再需要人工介入,ATM也向著智能大手機的方向演化。金融機構的物理存在將逐步走向虛擬,或許銀行業很快就可以大幅減少物業支出了。
金融機構的業務流程。業務流程的變化除了應對技術的進步,更多的是金融業態變化之下的客戶關系、產品開發、信息整合、風險管控等均會對業務流程提出新的要求,與金融機構的組織、物理形態共同改變。花費半個小時在柜臺兌換外匯的經歷決不是能靠高喊提高服務意識和水平就可以成為歷史的。
金融工具的標準化與個性化。從技術實現的一般意義上來說,標準化程度越高的產品和服務越有利于實現網絡交易,所以最先實現電子商務的是書籍、電器等。但是,當我們不再把網絡視為一個傳統產業的渠道變化,而是把網絡看作一個新型的生存和交互方式,線上和線下的融合(O2O)便是大勢所趨,線下的個性化體驗與線上的標準化交易可以并行不悖。而且,網絡的云存儲和云計算、信息的搜索和推送,使個性化不再是標準化的對立面,傳統上個性化和標準化的二元對立有可能在互聯網金融中將不復存在。一個投資人或許可以向發行人私人定制獨一無二的債權產品。
六、互聯網顛覆金融的中國特色
我們的基本國策或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一直都強調中國特色,自然任何所謂的創新也不能忽視這個話題。一如我們相信互聯網顛覆金融具有世界范圍的共性,我們也相信它必定有某種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特色。那么,發源自中國金融業的互聯網創新會有什么樣兒的特色呢?
突破金融壟斷。金融在世界范圍都不是一個隨意可以進入的行業,嚴格的準入門檻是保護國民經濟體系和公眾利益的利器。但是,即使是“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頭也只能享有規模優勢下的自然壟斷,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才能享有的行業壟斷地位,恐怕無人能出中國金融行業國有機構其右。政府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行政審批替代了行業準入。中國金融業的大門一直虛掩半閉,政府只在自己需要某種拯救的時點上對外開放,如開放股市挽救國企,允許成立小貸公司以消解大銀行的風險等等。互聯網給了急于想沖破中國金融壟斷的民間資本一個技術手段,在監管的空白之處找到可能的切入點,成長速度之快令政府和國有機構錯愕,驚訝猶疑之中已失去最佳的應對時機。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便是突破傳統銀行支付體系的絕佳案例。
解決信用難題。業內人士都說金融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信用是金融的基石。然而在一個政府、企業和個人都存在誠信不足、信用缺失的社會經濟環境中,技術創新竟也在不經意間部分解決了這一信用難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中介信用擔保讓電商的買賣雙方不再為彼此的信用擔心,互聯網技術把傳統銀行業務的escrow賬戶功能實現得舉重若輕。當然,這同時也佐證了技術不懂金融時可以經由用戶體驗發現創新點,但也可能要經歷更高的試錯成本。
融合產業鏈條。如果說歐美發達國家金融業的暴利中有非道德的成分,合理不合情,那么中國金融業的暴利則是更多源自于體制性的壟斷地位,既不合情又不合理。國外銀行保持盈利的秘訣之一是對客戶的終身一站式服務能力,有完整的可供選擇的金融產品鏈條。中國的金融業從創設伊始就是為國家建設服務的,改革開放也主要是為了解決國有經濟的金融問題,分業經營、行政審批、國有金融機構的壟斷造成了金融產品的不完整和市場的分割,市場性配置資源的深度和廣度遠未達到民間資本希望也能夠達到的水平。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優勢將會在數字時代發揮出極大的產業融合能力,一部手機就可以滿足一個人從生到死的全部金融需求不再是天方夜譚。(作者為資深金融專家,加拿大RiRe顧問公司執行總裁)